12.3 路 面 12.3.2 路面面层类型的选用不仅要考虑道路的类型和等级,更需要考虑不同面层的适用范围。道路设计中应针对不同性质、功能的场所选用相应的铺面类型。 近年来,随着对城市道路环保和景观要求的日益提高,科研人员研发了一批新型沥青混合料,并得到成功应用,如温拌沥青混凝土、大孔隙沥青混凝土、彩色沥青混凝土、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透水沥青路面、透水砖路面等。并且已有相应的专用规范。因此,本规范只对各种路面结构的使用条件作原则规定,具体的设计要求,可详见相关规范。 12.3.3 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损坏模式主要有裂缝类、变形类和表层损坏类等三大类。不同损坏模式对应不同的临界状态,因而,采用单一指标进行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具有明显的局限性。本规范根据国际、国内的研究成果与发展趋势,提倡采用多指标沥青路面设计方法。 关于沥青路面设计方法,从第九版开始的美国的沥青协会设计法、英国的设计法、比利时的设计法等,多指标体系的力学设计法已成为主流;我国近十年来也在不断地研究、完善和推动这一设计方法。该方法采用双圆垂直均布荷载作用下的多层弹性连续体系理论,按设计荷载所产生的应力、应变和位移量不超过路面任一结构层所容许的临界值来选择和确定路面结构的组合和结构层厚度。设计流程如图5所示。 图5 沥青路面设计流程 12.3.4 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设计以控制水泥混凝土板不出现结构断裂作为基本准则。引起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断裂的因素可归纳为行车荷载与环境温度变化。因此,将行车荷载和温度梯度综合作用产生的疲劳断裂作为路面结构设计的极限状态和设计标准。 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分析采用弹性地基板理论,应考虑各层之间的相互作用,按行车荷载与环境温度变化引起的路面结构层(面层、基层)临界荷位处综合疲劳应力不超过材料的弯拉强度来选择和确定结构组合和各结构层厚度。 水泥混凝土面层的耐久性主要指抗冻性。关于面层类型的选择,连续配筋混凝土面层、沥青上面层与连续配筋混凝土或横缝设传力杆的普通水泥混凝土下面层组成复合式路面两种面层类型,具有承载能力大、行车舒适及使用寿命长等优点,但其造价较高。因此,前者仅推荐用于特重交通的快速路、主干路,而后者仅推荐用于特重交通的快速路。 垫层主要设置在温度和湿度状态不良的路段上,以改善路面结构的使用性能。季节性冰冻地区,路面总厚度小于最小防冻厚度时,用垫层厚度补差,可有效地避免或减轻冻胀和翻浆病害;潮湿、过湿路基,设置排水垫层,可疏干路床土,保证基层处于干燥状态。 我国过去出于降低造价和迁就落后的施工技术等原因,水泥混凝土路面绝大多数不设传力杆。不设传力杆的水泥混凝土路面易发生唧泥、错台,进而造成路面板裂断,为了提高水泥混凝土路面使用寿命长和行车舒适性,本条文规定了快速路、主干路的横向缩缝应加设传力杆。 水泥混凝土面层的自由边缘、雨水口和地下设施的检查井周围是薄弱区域,应采用配筋补强。 对面层的水泥混凝土强度、主要技术指标作出最低规定,以保证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基本性能要求,减少设计缺陷的发生。 12.3.5 非机动车道路面结构设计视路面上行驶的交通工具(自行车、摩托车、三轮车及其他等)不同而有所区别。若为专用非机动车道,其设计应按使用功能要求,根据筑路材料、施工最小厚度、路基土类型、水文地质条件及当地经验,确定结构层组合与厚度,达到整体强度和稳定性。若有少量机动车行驶,其设计除应满足非机动车的使用功能要求外,还应满足机动车的使用功能要求,结构组合和厚度确定方法与沥青混凝土路面、水泥混凝土路面的设计方法相同,面层厚度可较机动车道厚度适当减薄。 12.3.6 人行道铺面结构设计主要考虑行人的荷载作用,按使用功能要求确定结构组合和各结构层厚度,达到整体强度和稳定性。 广场铺面设计应视广场的性质、功能和分区不同而有所区别,铺面一般按使用功能要求进行设计,通过铺面结构组合,达到整体强度和稳定性。可采用条石、水泥混凝土步道方砖或机砖、缸砖等作为广场铺面面层。 广场铺面设计采用水泥混凝土或沥青混凝土面层,其设计方法和内容与沥青混凝土路面、水泥混凝土路面相同。 12.3.7 停车场铺面作为停放车辆的场所,其上作用的车辆荷载与一般道路基本相同,因此,铺面设计可参照沥青混凝土路面、水泥混凝土路面的设计方法和内容进行。 根据停车场的性质与功能不同,停车场铺面结构的设计荷载应视实际情况确定。停车场驶入、驶出的车速较小,荷载冲击系数可比车行道路面结构的设计值小。停车场的出入口路面与车场内停车部位的路面重复荷载作用不同,一般应予以区别考虑和加强。停车处主要受静荷作用,受荷时间长,路面承重的工作状态与车行道不同,另外,停车场内车辆启动、制动频繁,采用沥青混凝土面层,应提高路面面层的抗车辙能力,以免夏季路面变形。采用水泥混凝土面层,无论现浇或预制铺装,均应设置胀缝,其胀缝间距及要求与车行道相同,纵、横缝则都要设。